相信大家應該都沒有注意到,平常大家都覺得再自然不過的『ん』,其實裡面包含了三種不同的發音呢!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東京JR山手線的各個站名的話,就可以發現這三種『ん』的發音正悄悄地隱藏在其中喔!而日文裡的三種『ん』到底在發音上有哪些不同呢?讓筆者簡單地為大家介紹一下。
如果用羅馬拼音來標示的話,這三種『ん』的發音分別是【n】【m】和【ng】,雖然發音不一樣,但在日語中卻全部用『ん』一字來標示,不過與其說是刻意分成以上的三種發音,不如說是日本人會因為『ん』後面連接詞彙的發音而影響了『ん』發音時的嘴型。也就是為了讓『ん』後面的音節能夠更流暢地說出口,所以讓『ん』有了三種不同的變化,也因此,這些發音的變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,所以就連日本人平時都不會意識到『ん』的發音居然這麼多樣的變化!也許大家對拼音不是很熟悉,不過沒關係!讓筆者用更具體地描述發音模式讓大家更理解!只要大家跟著一起念看看,一定馬上就能理解的喲!
●三種類的『ん』-第一種【n】
ー五反田(ごたんだ)、神田(かんだ)的『ん』,發音為【n】ー
第一種的【n】,就是唸完『恩』的音後,將舌尖點在口腔上方(上方牙齦附近)。大家可以試著念看看『ごたんだ』跟『かんだ』,有沒有發現當你們念這兩個詞彙中的『ん』時,舌尖都會自動停留在上方的牙齦附近呢?所以簡單來說,在タ行、ダ行、ナ行這些音節前的『ん』,其發音就是【n】。像是『新日本橋(しんにほんばし)』中第一個『ん』或是『関東(かんとう)』中的『ん』,其發音都是屬於這一類。
結論,タ行、ダ行、ナ行前的『ん』發音為【n】。
●三種類的『ん』-第二種【m】
ー新橋(しんばし)的『ん』發音為【m】,所以會發現羅馬拼音中這類發音也會直接以【m】標示ー
【m】的『ん』在發音時需緊閉雙唇,也就是需要抿著雙唇同時發出『恩』音。這是因為只要『ん』的後面若接著發出子音為【b】【m】【p】的音節時,嘴唇一定會不由自主地閉上,不然之後的音節是無法順利發聲的。所以讓我們一起試著念看看『しんばし』!有沒有注意自己嘴唇的變化啊?
結論,マ行、バ行、パ行前的『ん』發音為【m】。
●三種類的『ん』-第三種【ng】
-新大久保(しんおおくぼ)的『ん』,發音為【ng】-
嘴巴不要閉上,同時舌尖也不要碰觸上方牙齦,這種嘴型下所發出的『ん』就是【ng】。這個【ng】的『ん』跟前兩種相異的地方在於,是單純利用喉嚨所發出的鼻音。就像是英語的『going』和『Hong Kong』等也是一樣。所以簡單來說,就是位於子音為【k】或【g】等音節前的『ん』,就會變成完全鼻音化的【ng】。如果大家對美語正音有研究的話,這其實就是音標中的有聲子音【ŋ】。基本上日文中的『ん』,如果不是舌尖輕點牙齦的【n】或是抿唇的【m】,其他的幾乎都是第三種的【ng】。
也許有人會有疑問,為什麼日本人在羅馬拼音的標示中都看不到【ng】呢?就像剛剛曾提到,無論是『新橋』、『神保町』中的『ん』,在羅馬拼音中都會標為【m】,但卻不曾看過【ng】的標示方法,這並不像是實事求是的日本人的做事方式。我們若把『新幹線(しんかんせん)』以忠實的發音來標示的話應該要寫成【Shing Kang Seng】,而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【shinkansen】才對啊!
這主要是因為日文中的『ん』除了以上介紹的三種以外,在日語的聲音學研究中還會因為舌頭的位置、嘴唇的形狀、吐氣的方式等,把『ん』的發音做更詳細的分類(其實一共被分為八類)。但為了讓學者以外的人們也能夠快速明瞭,所以用最顯而易見的差異將『ん』只簡單地分為【n】【m】,和非以上兩種的【ng】三種而已。因此羅馬拼音的【ng】其實並無法準確地表達這些發音上有細微差異的『ん』,所以最後還是直接以『ん』最原始的羅馬拼音【n】來代表。
結論,非【n】【m】發音的『ん』皆為【ng】。
其實我們中文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鼻音喔!像是『ㄢ』『ㄤ』『ㄥ』『ㄣ』等,這些字中的鼻音在發音上全部都是不一樣的(台語還更複雜…),聽說這些鼻音對老外來說可是非常頭痛的事呢!所以我們若能認真地、標準地區分和發出中文和台語裡的各式鼻音,也就同時能幫助自己在日文的求學路上說出更標準、更清晰的日語,這可是一舉處得呢!
所以同學們,下次當我們看到了『ん』,可不要小看地認為只是單純的鼻音喔!這裡面可以含有語言學的奧妙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