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ea83bf2e-eb86-4f0d-b4f0-1ebf3d4ab49c.jpg  

『を』←同學們,這個字該怎麼唸呢?是【o】?還是【wo】呢?

 

  相信大家在一開始五十音的學習中,都知道身為助詞的『を』,雖然羅馬拼音標示為【wo】,但是其發音卻是【o】而非【wo】。這個理所當然之事在現今的日本小學一年級教育中也的確如此,更簡單一點來說,最起碼在日文的現代共通語中,『を』和『お』在發音上的確是沒有差異的,只有在極少數的地方才會把『を』念成【wo】,或是部分的方言中,某些歷史用語會因為『ハ行轉呼(註)』的緣故,而將『を』發成【wo】音。因此,甚至NHK在製作針對外國人的日本語教育節目裡,更是將『を』直接以【o】來標示。

 

●有關『を』發音的歷史

  但其實,日本在奈良時代(710年~794年)時,『お』的發音為【o】、『を』則為【wo】,兩者是有明確區分的,只是從十一世紀後兩字的發音開始漸漸混淆,那時無論是『お』還是『を』其實都被念作【wo】。後來直到江戶時代(1603年~1867年)開始,此二字才一起變作成【o】的發音。因此像幾個學生們應該都很熟悉的單字:『オカ(丘)』、『カオリ(香り)』、『ウオ(魚)』等等,雖然發音都是【~o】,但是在1945年以前,假名的標示其實是『をか』、『かをり』、『うを』喔!

  像是現在大家學習的『を』只能當作助詞的【o】的表記法,其實是一直到了二戰後的『現代日本語』中才登場。那時的日本,雖然一度考慮要把相同發音的【wo】全部統一寫作『お』,但考慮到助詞【o】的使用度實在太過頻繁,為了閱讀方便才讓助詞的【o】以『暫定措置』的名義獨立成『を』。

  在昭和61年(1986年)內閣告示的『現代仮名遣い(現代假名標示須知)』中,明訂「現代日語中假名的標示必須與發音相同」,意思就是甚麼樣的發音就必須標為甚麼樣的假名,並沒有所謂『破音字』的存在。但是『為尊重部分已深化的習慣設置一定之特例』,而『を』便是這項條文中的『特例』。因此我們也可藉由這項告示中發現,昭和61年時『お』和『を』早已被認為是相同發音了。

 

●以羅馬拼音為主要鍵盤輸入法的年輕人中,出現了【wo】的發音派?

  讀賣報社的報導局專門部長-道浦俊彦,曾在著作中寫道:『在神戶的女子短大任教時,曾經特別在大一班級中做調查,當時一個班級中的十一人裡(18﹑19歲的女孩子),就有兩人會特別區分『お』和『を』的發音。整體調查下,幾乎每四人就有一人,也就是23.3%的學生會把『を』唸成【wo】。其原因推測應該是因為年輕人在鍵盤輸入時『を』必須打成【wo】,所以不知不覺漸漸影響到實際的發音。』

  因此,雖然現在日本普遍還是把『お』跟『を』作為同樣的發音【o】,但在年輕人世代裡開始有一股聲浪,認為『を』的發音無論是【o】還是【wo】,都應該要被接受和認可的!

 

●九州人和長野縣人也是【wo】的發音派?

  另外,網路上也能發現,即使是日本人也常因為『を』到底應該唸做【o】還是【wo】而爭論不已。筆者在網路巡禮中發現,九州和四國、中國出身的人大多把『を』發作【wo】,有一說法表示,因為【wo】的發音原本就是起源於九州方言。而長野縣人也表示自古長野縣地區就習慣區分『お』和『を』的發音,甚至這項習慣也影響到其他東北地區也說不定。而藝人中,也可以發現模特兒的ラブリ、音樂家兼歌手的椎名林檎等人,也將『を』唸做【wo】。

 

  即使是小小台灣,我們都能發現國語和台語分成了甚麼台中腔、北部腔、南部腔等等,雖然對學習外語的角度來看,這些毫無統一的發音只不過徒增困擾,但也正因如此,每個地區才能創造出獨自的特色和文化。所以同學們在學習日語時,雖然必須以『標準語』作為學習基準,但也不要忘了語言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,沒有所謂的絕對,所以要放開自己的眼界,這樣就會發現有很多課本裡沒有提到但卻有趣、特別的小祕密等待同學們去發掘喔!

 

註:『ハ行轉呼』是日語發展史中的一次大型語音流變,指的是語中和語尾的ハ行假名發音向ワ行變化的現象。

 

★本文章同時發表在『Facebook粉絲團-悠河日語工作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悠河日語工作坊 的頭像
    悠河日語工作坊

    悠河日語工作坊

    悠河日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